第1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706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44位用戶收藏,18人推薦!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瑯琊山寺院的轉(zhuǎn)彎處,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鉤之所。1983年,瑯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那里辟為一新的風(fēng)景區(qū)。因其三面環(huán)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瑯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yù)制件,具有明顯的現(xiàn)代建筑特色。橋上筑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筑特點,湖面?zhèn)冉ㄓ腥g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游服務(wù)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chǔ),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jié),游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瑯琊山風(fēng)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筑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毀)。新建筑的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fēng)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那里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大概是因為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那里象一座檢閱臺,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郁,所以此閣才命名為會峰閣吧!由于會峰閣立在瑯琊山的最高峰,人們都愛來此了望祖國的壯麗山河。站在會峰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蒼茫,村莊星羅棋布,河塘閃亮如鏡,在晴朗無云天氣還能夠隱約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
第2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123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3分鐘,共有209位用戶收藏,21人推薦!
凡讀過宋代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的人,無不為其描繪的美景所傾倒:“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边@瑯琊山便是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5公里處,是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樼鹕焦欧Q摩陀嶺,后何以名瑯琊,歷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東晉瑯琊司馬睿曾寓居于此而改稱瑯琊。另一種說法是:西晉鎮(zhèn)東大將軍瑯琊王司馬釉率數(shù)路大軍“出涂中”(指滁水流域)滅吳,吳主孫皓“詣釉請降”獻璽即在此,因而山稱瑯琊。而《古今圖書集成?瑯琊山匯考》載又一說:“人以其有似于山東東海之瑯琊山,故亦名為瑯琊。”
瑯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峰“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shù)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瑯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布山間,歸云洞、雪鴻洞……神秘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瑯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瑯琊山寺院的轉(zhuǎn)彎處,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鉤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瑯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這里辟為一新的風(fēng)景區(qū)。因其三面環(huán)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瑯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yù)制件,具有明顯的現(xiàn)代建筑特色。橋上筑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筑特點,湖面?zhèn)冉ㄓ腥g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游服務(wù)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chǔ),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jié),游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瑯琊山風(fēng)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筑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毀)。新建筑的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fēng)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這里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大概是因為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里象一座檢閱臺,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郁,所以此閣才命名為會峰閣吧!由于會峰閣立在瑯琊山的最高峰,人們都愛來此了望祖國的壯麗山河。站在會峰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蒼茫,村莊星羅棋布,河塘閃亮如鏡,在晴朗無云天氣還可以隱約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
第3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07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193位用戶收藏,19人推薦!
凡讀過宋代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的人,無不為其描繪的美景所傾倒:“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這瑯琊山便是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5公里處,是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瑯琊山古稱摩陀嶺,后何以名瑯琊,歷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東晉瑯琊司馬睿曾寓居于此而改稱瑯琊。另一種說法是:西晉鎮(zhèn)東大將軍瑯琊王司馬釉率數(shù)路大軍“出涂中”(指滁水流域)滅吳,吳主孫皓“詣釉請降”獻璽即在此,因而山稱瑯琊。而《古今圖書集成?瑯琊山匯考》載又一說:“人以其有似于山東東海之瑯琊山,故亦名為瑯琊。”
瑯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峰“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shù)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瑯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布山間,歸云洞、雪鴻洞……神秘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瑯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瑯琊山寺院的轉(zhuǎn)彎處,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鉤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瑯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這里辟為一新的風(fēng)景區(qū)。因其三面環(huán)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瑯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yù)制件,具有明顯的現(xiàn)代建筑特色。橋上筑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筑特點,湖面?zhèn)冉ㄓ腥g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游服務(wù)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chǔ),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jié),游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瑯琊山風(fēng)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筑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毀)。新建筑的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fēng)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這里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大概是因為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里象一座檢閱臺,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郁,所以此閣才命名為會峰閣吧!由于會峰閣立在瑯琊山的最高峰,人們都愛來此了望祖國的壯麗山河。站在會峰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蒼茫,村莊星羅棋布,河塘閃亮如鏡,在晴朗無云天氣還可以隱約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
第4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364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31分鐘,共有147位用戶收藏,12人推薦!
瑯琊山是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安徽省滁州古城西南約5公里、滁州市西南郊。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瑯琊山景區(qū)導(dǎo)游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各位嘉賓:
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瑯琊山風(fēng)景區(qū)觀光游覽,我是大家此次瑯琊山之行的導(dǎo)游___,很榮幸能與各位一起度過這段值得期待的時光,有一首歌叫《?;丶铱纯础?,有一種渴望叫常出去轉(zhuǎn)轉(zhuǎn),說白了就是旅游。在城里呆久了,天天聽噪音,吸尾氣,搞工作,忙家務(wù),身心疲累,所以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出去旅游,到青山綠水中陶冶情操,到歷史名城去開拓眼界,那今天我們就到瑯琊山來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為大家潤潤腸,洗洗肺。旅途中您有什么要求或建議請盡管向我提出,我將會盡最大的努力為大家服務(wù)。那現(xiàn)在就開始我們今天的瑯琊山之旅吧。
在平常的團隊接待中,我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趣事,很多游人來了之后會先問我五壯士是在哪里跳崖的,因為50年代曾有一部紅遍大江南北的戰(zhàn)斗故事片叫《狼牙山五壯士》。但是那座“狼牙山”在河北省易縣境內(nèi),因山崖險惡如狼的牙齒而得名。1941年抗戰(zhàn)期間,八路軍一個班的戰(zhàn)士在此狙擊百倍于己的3500多名日寇,掩護數(shù)萬群眾和地方機關(guān)的轉(zhuǎn)移。最后有五位八路軍壯士把敵人誘入懸崖絕路,自己也跳崖殉難。這個真實的故事后來成了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典型材料??墒谴爽樼鸱潜死茄?,所以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滁州瑯琊山的來歷吧!
大概在東晉以前,滁州西南的這片群山,沒有人能說得出他的名字,一天,山里來了一位老和尚,依山傍崖,蓋了幾間寮房;開山劈石,鑿了一尊佛像;就算建了一座廟宇。老和尚孤身一人,出入深山,覺得孤單寂寞,就從山外找來了一位小和尚。小和尚干別的事情都很聰明,唯獨念經(jīng)很笨,任憑老和尚怎樣耐心傳授,小和尚只會念“摩陀摩陀”幾個字,老和尚傷心無奈不愿在廟里早晚聽他“摩陀摩陀”的念叨,于是打點行裝,離開山林,做行腳僧去了。老和尚走后,小和尚留在廟里,依然如故。一天到晚,口中不住的“摩陀摩陀”,不僅使荒野孤寺無沉靜空寂之感,反而把遠近的求福者、求子者、求好運者,都“摩陀”來了。奇怪的是,小和尚在香煙木魚聲中的“摩陀摩陀”,竟使那些香客都交了好運。山民、百姓傳揚“摩陀經(jīng)”很靈驗,于是這座廟宇逐漸有了名氣,被人稱為“摩陀寺”,小和尚被稱為“摩陀僧”,而這片無名之山也就被稱為“摩陀嶺”了。后來易名為瑯琊山是因為瑯琊王司馬睿曾在此屯兵駐蹕,從滁州領(lǐng)兵渡江,于公元317年率師攻占建鄴(今南京),建立東晉,成為東晉第一代皇帝——晉元帝,他是將自己的封號“瑯琊”賜予了此山,從此摩陀嶺就被更名為瑯琊山?,樼鹕接址Q“轉(zhuǎn)運山”,漢高祖劉邦在此將西楚霸王追成“窮寇”,終成大業(yè)。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因在滁州清流關(guān)一戰(zhàn),于公元960年轉(zhuǎn)運為宋太祖皇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原為農(nóng)民,當(dāng)過和尚,在滁州發(fā)跡,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登上皇帝寶座。這4位都是從滁州這塊福地走出去“轉(zhuǎn)運”為皇帝的,滁州自古即為帝王發(fā)跡之地。因而,滁州被稱為“轉(zhuǎn)運福地”,瑯琊山也有“轉(zhuǎn)運山”之稱。
瑯琊山位于滁州市西南方,旅游區(qū)總面積為240平方公里,景區(qū)內(nèi)由野芳園景點、醉翁亭景點、同樂園景點、深秀湖景點、瑯琊寺景點、南天門等六大景點組成。這里層巒疊翠,林壑尤美,是首批被林業(yè)部確定的國家森林公園,1997年又被林業(yè)部評為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biāo)兵單位,1988年國務(wù)院批準(zhǔn)為國家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00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瑯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yīng)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曾鞏、宋濂、文征明、薛時雨等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貴都曾來此開發(fā)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瑯琊山因此成為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的六名勝境。
其中唐建瑯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fù)建的南天門、瑯琊墨苑、深秀湖、歐陽修紀(jì)念館等景點和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樼鹕教赜械淖匀痪坝^、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映生輝。南天門上為紀(jì)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宮是著名的道教場所,瑯琊山流傳千百年的“瑯琊山初九廟會”至今沿襲,儒、釋、道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可謂“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山門
我們現(xiàn)在所處之地就是瑯琊山的山門。牌樓式的建筑,雄偉壯觀,門額上題“瑯耶山”三個楷書大字。這三個字是出自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之筆,其中“耶”字并非錯字,在古代“琊”字有四種不同的寫法,三種不同的讀音,“耶”字也是其中的一種寫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沒有更改。
野芳園
游客朋友們,請隨我進山門,咱們邊行邊觀賞,景區(qū)內(nèi)游客眾多,請大家不要擁擠,照顧好老人和小孩,看好自身財物。前方野芳園景點就要到了?!耙胺紙@”始建于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期,原名“盆景園”。蘇式園林建筑風(fēng)格,亭、堂、臺、軒、廊、拱橋、假山、曲徑、草坪等,背襯青山,景色宜人。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曾在這里拍攝過電視連續(xù)劇“西廂記”片斷。園內(nèi)碑廊里鐫刻有名人珍貴詩文和書畫碑刻, 其中有____政治局原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喬石、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李鐵映、著名書法家沈鵬、蕭嫻、陳大羽、賴少其、范曾、旅美書畫家李山及原國__政府行政院長孫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繪畫作品。在這里我們可以直觀的欣賞到歷代名人以不同書法形式和不同文筆所展現(xiàn)出的瑯琊之美。有愛好書法的您可以大飽眼福了!
沿途介紹
走出野芳園,大家看到路邊一大石上書“幽香谷”。前方即是一片豁然開朗的大草坪,大家可以在這里休息,做游戲。而且滁州的很多新人會在這里拍攝婚紗照,所以這里又被稱為幸福谷,因為踩上去都是幸福的腳印啊。文明是最美的風(fēng)景,谷內(nèi)四季芬芳,花草遍地,請大家愛護花草,切勿采摘、踩踏,我們繼續(xù)前進,看前方樹林林立之間有一亭建于其中,此亭名為聽泉亭,因為此處可聽見泉水清音,甚是優(yōu)美。前方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醉翁潭”。 始建于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筑壩將“玻璃沼”溪水截住,構(gòu)成山中自然湖泊,水面約一千平方米,水深約3米,翠巒倒映,如置畫中可感受《醉翁亭記》中“臨溪而漁”的快樂, 著實有一番情趣。
現(xiàn)在我們走過這座橋叫“薛老橋”,大約建于元代,由青磚砌筑,青石鋪面,寬約五米。拱形結(jié)構(gòu),橋下流水潺潺。順?biāo)鞫?,前方就是醉翁亭景點了。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而瑯琊山正是因為北宋著名的的文學(xué)家——歐陽修和他在滁州所作的傳世散文名篇《醉翁亭記》而聞名天下。
聽這潺潺的流水聲,就可感受到歐陽修《醉翁亭記》里描述的:“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讓泉也”的意境,文中提到了讓泉,此泉何以出現(xiàn)在太守文中?又有何獨特之處?那我們就來看看當(dāng)年歐公筆下贊美的讓泉吧。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便是《醉翁亭記》中所描述的 “讓泉”, 前方青石板砌成的兩個方池,池方約三尺,池深約二尺。泉水從池中流淌,終年不涸,清澈如鏡,掬而飲之,甘甜滋潤。泉上豎的楷書“讓泉”碑刻,由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讓泉從不干涸,水溫終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瑩如玻璃”,又被稱為“玻璃泉”。
杭州有“虎跑、龍井”二絕,我們滁州也有“讓泉、滁菊”二絕,滁菊和杭菊、徽菊、亳菊為我國四大名菊,滁菊貢茶是我們滁州特產(chǎn)。用讓泉水沖泡菊茶,如霜后初綻,馥郁清香,沁人心脾,甘甜適口,可清涼明目還可驅(qū)暑解乏。您出門一趟怎可空手而歸,不妨帶些滁菊貢茶回去饋贈親友。
醉翁亭
“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順泉水拾級而上便是瑯琊山風(fēng)景區(qū)的精華景點——醉翁亭。映入眼前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上有醉翁亭三個字,這三個字為全椒人薛時雨所寫,全椒為滁州下轄的縣城,開創(chuàng)諷刺小說先河《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就生于全椒。薛時雨是清末官員,杭州知州,辭官回到家鄉(xiāng)后,因仰慕歐公而來游瑯琊山,誰知來此一看,昔日庭院已倒塌,一片荒涼,他心情沉重,決心重修此亭。而他一生為官清廉,便變賣字畫,多方籌集銀款,重建了醉翁亭,所以現(xiàn)在的醉翁亭一帶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有九處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那各位進入院內(nèi)來一一欣賞風(fēng)格各異的“醉翁九景”吧。
看墻上這幾個牛鼻子似的小孔,大家猜猜它是做什么用的?對了,這位朋友說對了,這個就是用來栓馬的栓馬樁。
啊,說了這么多為什么還看不到醉翁亭?您向上看門額上刻有“有亭翼然”四字,是的,在這個院落里只有站在這特定的位置,透過拱門上方才可見像鳥的翅膀一樣張開著的亭角,一個“翼”字出神入化,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這是就是中國人的含蓄、內(nèi)斂。在古代有句話叫開門見山,比喻直奔主題。其實這個詞創(chuàng)立之初意思是相反的,我國園林建筑一般一進門便會有一座假山,擋住了人們的視眼,叫作開門見山,這種造景手法叫做抑景,取意“山窮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您要想見到醉翁亭的廬山真面目,還要隨我一起走入曲徑通幽處,穿過一個月亮門,請大家駐足幾分鐘,現(xiàn)在我們所在處是二重院,墻壁上有二塊碑,碑文是明代沈思孝所寫的《解酲閣記》,可能有的朋友對這文題的意思不是很了解,解呢就是解除的意思,閣也很簡單,只是這個酲字,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很多時候還會把它讀成醒字,這個酲字的意境可能男同志的感觸會更深一點,這就是你們喝酒喝到七八分醉但又沒有醉,處于昏昏沉沉,飄飄欲仙時候的狀態(tài)就可以稱之為“酲”;看這第四行:“釀溪為酒泉,滁陽為醉鄉(xiāng)”。這一句作者點出了滁州是醉鄉(xiāng),但滁州并不是因為沈思孝的這文章才被稱作醉鄉(xiāng)的,而是從宋代歐陽修以后滁州就被稱醉鄉(xiāng)了。為什么滁州被稱作是醉鄉(xiāng)呢?歐陽修到滁州任太守后,在豐山親自主持建了登高祈禱和慶祝豐收的豐樂亭,智仙為歐陽修在瑯琊山麓建了飲酒賦詩與民同樂的醉翁亭,還有醒心亭,是陶然醒酒的地方。這三個亭子雖然功能不同但都圍繞同一個主題那就是酒文化,都是以酒為載體,情為媒介,寄情于山水。歐陽修在滁州先后寫了《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而這兩篇文章同時被收錄入《古文觀止》,大家都知道《古文觀止》是收錄古代名家大作的書,“觀止”,顧名思義就是看到這里就沒有了,可以說這部書代表了中國古文的最高境界,可見歐陽修在文學(xué)上的造詣。同時他又請他的弟子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寫了《醒心亭記》,開創(chuàng)了滁州醉鄉(xiāng)文化的先河;從此以后不計其數(shù)的文人墨客踏著他的足印,來到滁州、來到醉翁亭去體會他文中的山水意境,同時也繼承了醉鄉(xiāng)文化,為滁州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詩作。中華酒文化貫穿其中,它著實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之內(nèi)涵,現(xiàn)在就讓我們踏著酒國春長去看看我們期待以久的醉翁亭。 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這個亭子就是我國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它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為“中國四大名亭”。 此亭始建于宋代慶歷六年(1046年)。是蘇式飛檐亭閣,雕梁畫柱,全木卯隼結(jié)構(gòu),十六根立柱支撐亭頂,飛檐翹角,歇山式,青瓦亭面,吻獸伏脊,南、北框門,青磚鋪地,中間四根立柱懸掛著楹聯(lián):“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還有當(dāng)?shù)貢覅遣鯐鴮懷r雨的楹聯(lián)一幅。亭柱四周設(shè)置木欄,倚欄造椅、茶幾,大家可坐在這兒稍事休憩、
此亭是瑯琊寺的住持僧智仙為被貶滁州的歐陽修所建,歐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對,怡然樂觀,為政之余,陶醉于“環(huán)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屬留連于瑯琊山中,與州民同樂而成為歷史佳話。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歐公的學(xué)術(shù)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為他的游山助興。歐公以“醉翁”作為亭名,并由此創(chuàng)作出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與朋友常常來此宴飲,“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宴飲,而且還在此辦公,各位請看這里有碑為證:“為政風(fēng)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寫出了歐陽修曾在此辦公情景。
亭東有南宋時摩崖石刻篆書“醉翁亭”三個大字,臥石形似醉了的老翁,斜趟在此處。大家可在此留影。
亭北正面為“二賢堂”?!岸t”者,指北宋時滁州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王禹偁字“元之”,宋初文學(xué)家,巨野(今屬山東)人。宋太宗時進士,官至翰林學(xué)士,以剛直敢言著稱。他同歐陽修一樣,在滁州任過職,并曾為滁州人民造福。因其人品、性格、文章、經(jīng)歷,都與歐陽修有相似之處。滁人為祭祀這兩位父母官,而建了此堂。諸位請看,堂內(nèi)現(xiàn)塑有兩尊二賢塑像,玻璃柜內(nèi)存放有歐陽修手跡照片和歐陽修的作品。兩邊山墻懸掛著今人書寫的“醉翁亭記”和“朋黨論”木質(zhì)條幅。
寶宋齋 馮公祠
寶宋齋,意思是收藏宋代珍寶的地方,是明代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馮若愚所建。這兩塊大型石碑上鐫刻著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全文,字為蘇軾所書的正楷字體。碑高2.36米,寬90厘米,每字約10厘米見方,字體外拙內(nèi)美、渾厚華麗、端莊凝秀,神韻飄逸。因歐陽修和蘇軾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人的文、字同于一碑之上,實為古跡中金石之瑰寶,故被后人譽為“歐文蘇字雙絕碑”。
“寶宋齋”旁有滁人為紀(jì)念和感謝馮若愚、馮元飚父子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的磚木結(jié)構(gòu)瓦屋三間,命名為“馮公祠”。
順臺階而下,我們來到“意在亭”。(臺階比較高,請大家注意腳下)“意在亭”原名“皆春亭”,系明代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滁州南太仆寺卿毛鵬所建、明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滁州知州盧洪夏重建。建亭時是按晉代書圣王羲之《蘭亭集序》描繪的“曲水流觴”建造。鑿石引水,彎曲繞亭,渠寬約一尺、深約八寸。重現(xiàn)文人聚會時以文會友,把酒臨風(fēng)之意境,古人在上流放置酒杯 任其順流而下,杯子流到誰面前,誰即取飲,回想歐陽公當(dāng)年在這里對景暢飲,那“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的灑脫,真可謂人生一大樂事也。這樣才能令人體會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感受呢。
出“意在亭”西行十幾步拾級而上,石砌矮墻院內(nèi),四方池中建有四方亭,亭名曰“影香亭”,由青條石小橋連接。此亭建于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滁州知州王賜魁,依據(jù)坐在此亭中既能看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又有一說“影香”二字,取意宋代詩人林逋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中的第二字組成。諸位請看,亭柱上的楹聯(lián)就是這兩句詩。是蘇州人閻梓昭所書。小橋盡頭有一圓門,兩株青松立于兩旁,曲如虬龍,拱衛(wèi)著大門,通過圓門可見古梅部分枝葉,而此處圓門,石刻,青松,梅枝構(gòu)成一幅天然圖畫。是各位攝影留念的佳處。兩側(cè)院墻壁上鐫刻著兩塊碑石,大家請看:上首“寒流疏影”,是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浙江湖州人尹夢璧題。下首“翠積清香”,是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滁州知州王賜魁書立?!坝跋恪倍忠睬对谄渲?。由圓門入院,我們看到這株雖經(jīng)千年風(fēng)霜雪雨,仍然枝茁葉茂,老而不衰的梅樹便是歐陽修親手栽植的“古梅”,故又稱“歐梅”。這株古梅品種稀有,花期不搶臘梅之先,也不與春梅爭艷,獨伴杏花開放,每年二、三月間滿樹銀花,繁花重疊,幽香宜人,映襯在滿山初綠之間,鮮艷無比。諸位請看,花臺南壁有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 孟夏,平丘李嵩陽題刻“花中巢許”四個字?!俺苍S”指的是上古隱士巢父和許由。堯以天下相讓二人,二人拒不接受。這種不營世利、不重名利的風(fēng)格正寄寓著古梅的清白,高雅,也兼譽歐陽修不爭權(quán)勢,不重名利的高尚品格。
大家看古梅后還有一亭,也是為觀賞古梅而建的,大家請看亭匾上的亭名,叫什么名呀?哎,有人已經(jīng)說對了,中間那個字,就讀作“梅”,它是個象形字 ,大家看看,是不是像一個人嘴里含著梅子被酸的在流口水呀?圍繞古梅而建的,還有覽余臺,怡亭,都是賞梅好所在。由于角度不同,映入眼簾的梅姿也就各異。登上覽余臺,變仰視為俯瞰,可以把醉翁全景盡收眼中,環(huán)繞四面,景色不同,因此在臺上鐫刻了“四時之景不同”碑文。
怡亭建于古梅的西邊,視野開闊,心曠神怡,名曰“怡亭”。和其他亭子相比,怡亭最小,也不用木柱支撐,全用磚石砌成。兩面開窗,一面為門,東壁刻有“東閣迎曦”西壁題“西山拱秀”,早晨最先迎接晨光,夜晚最早看到明月。而且俯視眾亭,還可看見瑯琊古道。望著山道上游客,會使你不禁想起《醉翁亭記》中所描寫的“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滁人游”的情景。
菱溪石
再往前行,我們看到的是“菱溪石”。這是歐陽修當(dāng)年最喜愛的一塊奇石,因臥在滁州東郊的菱溪湖邊,得“菱溪石”之名。歐陽修對它的嶙峋如雕,形狀奇異甚是喜愛,用三牛駕車才運回州城,有人說這塊石頭是女媧補天留下來的靈石,也有人說這是天上掉落的隕石,經(jīng)過專家考證這是寒武紀(jì)巖石,形成于5.7億年之前,是由于海底的石灰?guī)r,砂巖長期沉積形成的。菱溪石高約1.5米,石上有孔,孔孔相通,而菱溪也有靈犀之意,所以當(dāng)?shù)氐陌傩照J為它是一塊有靈氣的神石,摸了它可以心想事成,你們也來摸摸吧,把好運帶回去。
游客朋友們,這里是“寶宋新齋”。寶宋新齋,是1981年建, 根據(jù)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拓片復(fù)制而成的歐文蘇字《醉翁亭記》石碑四塊,齋額由原中共滁縣地委書記、后任安徽省長、全國政協(xié)常委王郁昭題寫“寶宋新齋”四字。
這邊是“醒園”與“解酲閣”。1926年國__滁縣知事陳文權(quán)借醉翁亭反意而建。
現(xiàn)在我們來到新建的“歐公祠”( 應(yīng)為歐陽公祠),門南旁有歐陽修后人、當(dāng)代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題寫的“千年醉翁”碑石一塊。正堂門額書“醒心齋”三字,堂內(nèi)正中上方懸“道德師表”橫匾, 中堂為乾隆御筆題刻歐陽修像,,兩邊鑲嵌有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四人祭祀歐陽修文的祭文。兩邊墻上懸掛著明代“滁州十二景”木畫圖十二幅。
出“醒園”大門,過玻璃溪石橋,跨瑯琊古道便是“洗心亭”。大家請看,這座亭子不大,青磚瓦面,三面有門,亭壁上還刻有“枕流漱石,游目騁寰”楹聯(lián)一副。大家來到亭內(nèi)先“洗洗心”,再上山拜佛,菩薩才會保佑你,開個玩笑啊。
諸位游客,醉翁亭景區(qū)已觀賞完了,下面我們將要游覽的是同樂園景點。
同樂園
游客朋友們,我們繼續(xù)前進參觀同樂園景區(qū),這里以場館參觀為主,請大家不要大聲喧嘩,更不能隨地扔垃圾,亂吐痰,請大家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我們現(xiàn)在看到前方石上鐫刻“與民同樂”四個行書大字,這是中國書法協(xié)會原會長、書法家沈鵬所書。同樂園是利用開山取石廢棄的石頭塘口因地制宜開發(fā)的新景點。名取自于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之意。分東西兩院,兩院以亭廊相隔,動靜相宜。“歐陽公館”為歐陽修紀(jì)念館中的主建筑,館內(nèi)匾額“一代文宗”由歐陽中石題寫;正中塑有歐陽修塑像一尊,高近3米,四壁懸掛著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xué)、為文的人生精彩片斷,將歐陽修的形象再現(xiàn)于世人面前。游客朋友們,請仔細觀賞。再到這邊,觀賞品評《醉翁亭記》碑廊。這里展示的是歷代書法大家蘇唐卿、蘇軾、趙孟頫、董其昌、祝枝山、文征明、張瑞圖書寫的真、草、隸、篆《醉翁亭記》碑刻,另外還有朱穆之、蕭嫻、沈鵬、范曾等當(dāng)代名家的題詞碑刻,可謂一字值千金啊。大家請看對面巨大平面山崖上,還有一幅摩崖石刻,是原中共安徽省委書記、著名詩人、書法家張愷帆書刻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堪稱一絕。崖壁下有一泓水面,睡蓮片片其間,紅魚泛泛其中,漢白玉小橋橫跨其上,與一天然桃源洞相接。其景其情盡在其中。
瑯琊古道
游客朋友們,咱們向回走,回到瑯琊古道。請大家看,這是一條古代人用青石鋪就的道路,古道兩邊山巒疊翠,古樹參天,秀竹幽幽,風(fēng)景宜人,好美麗啊。在這里我們可以乘坐景區(qū)觀光車接著游覽,請大家依次排隊,有序上車,不要擁擠,放好物品,安全乘車?,F(xiàn)在我們來到“峰回路轉(zhuǎn)”,這一建筑像座城門“洞”吧,它的名字叫“回北門”,約10米深,西北門額題“蔚然深秀”四字,東南門額題“峰回路轉(zhuǎn)”四字。
深秀湖
游客朋友們,下坡向東南行,可以看到一片湖光水色,這就是:“深秀湖”。始建于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初。景區(qū)由深秀湖、清風(fēng)明月樓、蔚然亭組成?!吧钚愫?、“蔚然亭”,其名都出自《醉翁亭記》中?!碍h(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吧钚恪?、“蔚然”就在其中。亭、湖都位于瑯琊古道邊,湖水來自瑯琊溪水面面積約6000平方米,清澈透底,湖中有:九曲橋、湖心亭,游客可泛舟湖面,仰觀青山,俯視綠水;岸邊有水榭亭臺,軒廊石磯,青山如黛。諸位,好一派靚麗秀美的風(fēng)光,把大家給迷住了吧。諸位請看這座“清風(fēng)明月樓”,是樓閣式的仿古建筑。大家可以進去稍事休憩或就餐,品嘗《醉翁亭記》中描述的“山肴野蔌、泉香酒?!?還有具有瑯琊山特色的“太守宴”。
瑯琊寺
下一個景點便是著名的“瑯琊寺”景區(qū)?,樼鹚率侨珖攸c寺觀之一,唐代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法琛所建。李幼卿曾是唐代宗李豫一位太子的太傅太保。當(dāng)時李幼卿和法琛和尚將寺廟建設(shè)的圖紙上報給代宗皇帝批示的前一夜,皇帝夢中在一寺廟禮佛,隨后第二天見到圖紙后,皇帝大喜,說與夢中寺廟一致,所以當(dāng)即賜名“寶應(yīng)寺”,意為“皇帝的夢應(yīng)驗了”,寶應(yīng)也是代宗皇帝剛剛登基時的年號,所以說瑯琊寺從建寺之初,就是皇家寺院。宋太祖,曾在滁州清流關(guān)有過一戰(zhàn),手刃皇甫輝,史稱“清流關(guān)大捷”,后將寶應(yīng)寺改名為“敕賜瑯琊山開化禪寺”,清朝嘉慶年間,皓清律師,將寺名改為“敕賜瑯琊山開化律寺”,佛教有一個宗派是專門研究、行持和傳授戒律的,就叫“律宗”,又稱南山宗。律師,就是精研戒律的法師,瑯琊寺從皓清律師開始至今,代代都有律師。1915年,達修律師重新修建開化律寺的時候,因大家都習(xí)慣稱呼為瑯琊寺,在滁州老一輩人的口中,還習(xí)慣性的稱呼瑯琊寺為“大廟”。
大家請看,通道中間的每塊石板,都是荷花圖案, 這里是長長的蓮花甬道,共有72塊鑲嵌其中,直通“瑯琊寺”,意喻為步步生蓮(連),很有特色。大家腳踩蓮花往上走,給大家?guī)нB連高升的好運。蓮花,是佛教的圣物。將蓮花踏在腳下,起源于釋迦牟尼出生時的一個故事,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快要生產(chǎn)時,往娘家趕路(古印度婦女要回娘家生孩子),結(jié)果走到毘蘭園的時候,孩子就生下來了。當(dāng)時佛祖生下來就會走路,他出生后向東西南北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就生出一朵蓮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了句“天上天下,唯我獨稱尊”。所以,寺廟中多見蓮花。
寺廟的第一重大門,被稱為山門又稱三門。正中為空門,左右分別為無作門和無相門。正中匾額上的“瑯琊古寺”四個字為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米南陽所寫,他是古代大書法家米芾的后人。山門前,有一對威武的獅子,民間俗語說“ 摸摸獅子頭,萬事不發(fā)愁,摸摸獅子背,榮華又富貴,摸摸獅子尾,長命又百歲”。
進入寺門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世紀(jì)鐘樓”, 世紀(jì)鐘樓正名“德應(yīng)樓”,是三層塔式樓,二樓懸掛著鑄銅鐘一口,重3噸、高2.4米、直徑1.6米,每天清晨由寺僧撞擊,以示一天開始。游客也可上樓撞擊,圖個吉利。在鐘樓對面,“漢白玉觀世音站像”聳立在綠樹之下,高8米,背西面東,站在水池中央蓮花座上,慈眉善目,正在觀望我們向他朝拜呢。
入寺正殿是天王殿,供奉的是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和四大天王。彌勒菩薩是未來佛,佛教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當(dāng)來下生”,佛教有《彌勒上生經(jīng)》和《彌勒下生經(jīng)》。上生經(jīng)主要記載的是彌勒怎么從一個凡夫修成菩薩,并上生兜率天的。下生經(jīng)主要講的是彌勒是怎么再度降臨到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娑婆世界成佛的。彌勒菩薩什么時候成佛?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后!我們再看看兩邊的四大天王,他們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也有著特殊的寓意,大家都知道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意思,但大家仔細看:寶劍無鞘、琵琶無弦、雨傘無骨,神龍無鱗。這是什么寓意呢?社會上的很多說法,也都是猜測而已,真正的原因,佛家也不會告訴我們。需要我們?nèi)ノ蛄恕?/p>
再看到,密切注視著大雄寶殿的菩薩,是韋馱菩薩。他現(xiàn)的是大將軍身,相傳韋馱菩薩十世童真,受佛陀付囑而鎮(zhèn)護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釋迦去世后,帝釋天手持七寶瓶,來到火化場說,佛原先答應(yīng)給他一顆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準(zhǔn)備回去建塔供養(yǎng)。有個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盜去佛牙舍利。韋馱天見狀奮起直追,剎時將羅剎鬼抓獲,取回舍利,贏得諸天眾王的贊揚,認為他能驅(qū)除邪魔,保護佛法。韋馱菩薩的金剛降魔杵,重八萬四千斤。有三重含義:一,寶杵向上表示此寺院是十方選賢叢林,可掛單(暫住一天或三天),可常住。二,韋陀寶杵橫放表示本地區(qū)選賢道場,可掛單,或者也可以常住。三,韋陀菩薩寶杵向下表示本寺選賢道場,一般只掛單,不常住。至于掛單或常住也要看個人的緣分和寺院的需要。
出了天王殿,順著左手方向,是瑯琊寺的老山門,山門上有50年代的住持根如律師所寫的一副對聯(lián)“古寺猶存明季石,山門尚有建康磚”這一幅對聯(lián)簡單的說出瑯琊寺的興廢歷史,建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京叫建康,也就是說那時候瑯琊寺就已經(jīng)有建筑了。
前面這里是“放生池”,又名“明月池”,池內(nèi)泉水常年不涸,池上還有一座橫跨三孔石拱橋,因橋建在明月池上,就叫“明月橋”。大家可以看到池內(nèi)有象征福祿壽的龜和魚,大家可以向它們投幣許愿保平安。向北便是“明月觀”,為座九楹瓦屋,連屋走廊,向上直通“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千佛殿”,大家看,廊下還有木欄、坐椅,可倚欄小憩,坐觀寺院山景。明月觀門榜有楹聯(lián)一副,諸位請看,“望之蔚然,有千年明月梅花,佛國都成空色相;飄忽到此,作一日閑云野鶴,名山小結(jié)舊因緣”。
請諸位沿走廊上行咱們現(xiàn)在站的地方是“大雄寶殿”。大殿前有塔頂鼎坐式鑄銅香爐一尊,香客可在此焚香拜佛。大雄寶殿是瑯琊寺景區(qū)的主建筑, 殿高約14米,進深約15米,寬約20米,巍偉壯觀,一殿峙靈光。大雄寶殿始建于唐代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歷代興廢,現(xiàn)在看到的殿宇建于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殿右角是一面大鼓,殿左角懸掛著鑄鐵鐘一口。在這里給大家解釋一下晨鐘暮鼓,很多人以為就是早上敲鐘晚上敲鼓,其實不是這樣的,是早上先敲鐘再敲鼓,晚上先敲鼓再敲鐘,這下大家明白了吧。正面塑像是如來佛坐像,通體貼金,兩旁站立的是伽葉、阿難兩弟子,背面塑有南海觀音菩薩、善財童子、龍女、關(guān)帝等神像,兩側(cè)高臺上是十八尊羅漢像,后門內(nèi)兩側(cè)是兩尊坐在雄獅、大象身上的文殊、普賢菩薩。諸位,請跟我去殿后,請看,殿后墻壁上嵌有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觀世音碑刻一塊,旁側(cè)有楷書的塔式金剛經(jīng)碑刻一塊,保存得非常完好,甚稱國寶。
下面請諸位拾階而上,我們?nèi)⒂^“千佛殿”和“藏經(jīng)樓”。千佛殿所供奉的玉佛,是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初,緬甸國僧侶為增進與我國佛教僧侶的友誼,特捐贈給瑯琊寺的。這些玉佛是采用緬甸國著名“緬玉”精雕而成,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面容慈祥,端莊和善。據(jù)說您要是找到與你相像的那一尊,就說明你很有佛緣,佛祖也會保佑你一切順利平安哦。那就請各位仔細找找吧。
大家再隨我來看看佛教園林“祗園”, “祗園”是佛教的專用名稱,全稱“祗樹給孤獨園”,又稱“祗園精舍”。園內(nèi)建有酴醾軒、翠微亭、悟經(jīng)堂。酴醾軒現(xiàn)作為僧寮,翠微亭改為觀音閣,供奉約3米高的觀世音全身立像。咱們再向南多走幾步,便是“悟經(jīng)堂”。這座悟經(jīng)堂,看起來并不怎么起眼,是一幢五間七楹的平瓦房,可在我國佛教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名聲。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歐陽修的繼任太守張方平來知滁州。他是有名的佛教大居士,到任后常來瑯琊寺。一日,他在祗園小憩,覺得精神恍惚,迷迷茫茫地回到自已前世的經(jīng)歷,好像前世曾游歷過此地,并且在此寫過佛經(jīng)。清醒后,命人在屋內(nèi)尋找,果然在房梁上找到半本手抄《楞枷經(jīng)》。張方平試著續(xù)寫下去,結(jié)果前后字體筆勢居然一模一樣。后來張方平在此抄完了《楞枷經(jīng)》下半部,流傳于世。因為傳說中是前生后世兩次寫成的經(jīng)書,所以被佛門稱為《二生經(jīng)》。這就是悟經(jīng)堂在佛教界特殊地位的由來。再請諸位來到懸崖山壁前,仰觀峭壁上的摩崖石刻,“南無阿彌陀佛”、“南譙靈光”、“心即是佛”、“云山之友”,這些石刻都是先人留下的瑰寶。院內(nèi)有一株高聳入云的雪松樹,人們把這株雪松稱作“雪松王”,它高30多米, 它長勢這么好據(jù)說是因為生長在觀音閣前方,觀音手中的凈水瓶每天給它們澆灌仙水,所以有了靈氣。成為江北第一松,最年輕的雪松王。在它的旁邊還有兩株桂花樹,也被稱為“桂花王樹”,花開季節(jié),濃郁的花香,飄滿寺院。
游客朋友們,請隨我穿過明月觀走廊,來到“三友亭”、“庶子泉”景點。這兩個景點緊相鄰,“三友亭”初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南太仆寺少卿盛汝謙所建,原亭己毀,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寺僧達修重建。亭側(cè)植有 “歲寒三友” 松、竹、梅,其姿如賓客拱立,故命名“三友亭”。還有一種說法,“琴、詩、酒”三友,這“三友”可是文人的伴侶?!笆尤?為唐代大歷年間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fā),劈山鑿石為泉,池面約2米見方,深約3米。后人張憶書“庶子泉”碑,現(xiàn)仍存于泉側(cè)石壁上。明代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福建莆田人鄭大同來滁賞游瑯琊寺時,見泉水清澈而且有浮力,遂書“濯纓”二字并刻在石壁上,我給諸位講個小知識:“濯纓”一詞出自《楚辭.漁父》篇,“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濯,洗滌;纓,系帽子的絲帶)。泉水甘甜滋潤,為寺僧食用之水,常年不涸,被譽為瑯琊寺內(nèi)的一池寶水。
大家看“雪鴻洞”。洞頂有塊巨石,上面刻有楷書“雪鴻洞”三字,并涂紅漆,以示醒目。據(jù)記載是明代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滁州寺丞福建人仇維禎題刻。這個洞不大,不過十六七平方米,但很奇特,洞內(nèi)正面有一大“佛”字,右面石壁刻有“面壁處”,是僧人面壁自悔的地方;還有“南無釋迦牟尼佛”,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山僧達修書刻。后人把達修譽為文僧。大家過來看,這里還有個洞口,傳說這個洞很深很窄很長,可以通往南京,據(jù)說當(dāng)年朱元璋就是從這個洞中移兵南京打下天下,定都南京,成為明代開國皇帝,但是現(xiàn)在為了安全已經(jīng)被封上,大家了解一下這段歷史傳說就好了。說了這里是三教合一之地,所以佛教看完,再帶大來看看道教的無梁殿。
“無梁殿”實為玉皇殿。據(jù)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版《瑯琊山志》載:“俗云西晉瑯琊王駐蹕于此所建筑?!痹缬诂樼鹚?。稱之為開山祖殿,殿高三丈二尺八寸,深二丈四尺,灰磚拱形壘成,四角為四條栩栩如生的巨龍瓷瓦飾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正殿正中塑有玉皇大帝,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像。無梁殿建造年代之久遠,結(jié)構(gòu)之堅固,氣勢之雄偉,在中國建筑史上堪稱一絕。而且這里被成為玉皇靈簽,求簽許愿特別靈,各位可以許個愿求個簽。
諸位:瑯琊寺景區(qū)觀賞完了,大家要感受感受“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就隨我去南天門比賽登山吧。但是途中大家要有序前行,切勿擁擠打鬧,山路崎嶇,要安全前行。
南天門
朋友們看過電視劇《瑯琊榜》嗎?還記得里面的“瑯琊閣”嗎?對了,“瑯琊閣”就在瑯琊山東南制高點南天門上?,F(xiàn)在我就帶大家去看看傳說中的“瑯琊閣”吧!
去“南天門”景點有兩條登道:一條從“瑯琊勝境”“二九徑”拾級而上;一條沿著新建的“天蹊云徑”登上“南天門”。上有“瑯琊閣”、“碧霞宮”等古建筑群。登上“瑯琊閣”,眺望四方,群峰會聚,層巒起伏,滿眼翠綠,有廣覽神秀之魅力的氣勢。遠眺長江似一條玉帶在晴朗的藍天下飄蕩著,真是:“看長江如白練,視鐘山若青螺”?!氨滔紝m”,碧霞宮是為紀(jì)念碧霞元君所建,宮內(nèi)有“碧霞殿”、“碑亭”等建筑,殿內(nèi)塑有碧霞元君及其它神像,殿堂墻壁上還有彩色畫像,前來上香的信徒很多,特別是春節(jié)前后及瑯琊山廟會,上香的信徒更多。
游客朋友:告訴大家一個史實: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下午,在南天門上空出現(xiàn)“海市蜃山”奇景,歷時兩個多小時,被譽為是瑯琊山的“千古奇觀”。出現(xiàn)的那次,中央攝制組在南天門拍攝瑯琊山風(fēng)光片,正好拍下了那一非常罕見的畫面。
美好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今天的瑯琊山之旅就要結(jié)束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大家也都是文明旅游的表率,同時,希望大家能多多包涵我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同時提出寶貴的意見!最后,我真誠的期待著大家的再次光臨!屆時,我將給大家提供更為滿意的服務(wù)!
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順風(fēng)!
第5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610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5分鐘,共有286位用戶收藏,13人推薦!
安徽瑯琊山導(dǎo)游詞1瑯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峰“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shù)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瑯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布山間,歸云洞、雪鴻洞……神秘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樼鹕骄吧逵?,素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瑯琊山寺院的轉(zhuǎn)彎處,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鉤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瑯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這里辟為一新的風(fēng)景區(qū)。因其三面環(huán)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瑯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yù)制件,具有明顯的現(xiàn)代建筑特色。橋上筑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筑特點,湖面?zhèn)冉ㄓ腥g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游服務(wù)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chǔ),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jié),游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瑯琊山風(fēng)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筑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毀)。新建筑的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fēng)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這里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大概是因為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里象一座檢閱臺,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郁,所以此閣才命名為會峰閣吧!由于會峰閣立在瑯琊山的最高峰,人們都愛來此了望祖國的壯麗山河。站在會峰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蒼茫,村莊星羅棋布,河塘閃亮如鏡,在晴朗無云天氣還可以隱約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
安徽瑯琊山導(dǎo)游詞2瑯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峰“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shù)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瑯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布山間,歸云洞、雪鴻洞……神秘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瑯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瑯琊山寺院的轉(zhuǎn)彎處,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鉤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瑯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這里辟為一新的風(fēng)景區(qū)。因其三面環(huán)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瑯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yù)制件,具有明顯的現(xiàn)代建筑特色。橋上筑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筑特點,湖面?zhèn)冉ㄓ腥g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游服務(wù)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chǔ),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jié),游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瑯琊山風(fēng)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筑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毀)。新建筑的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fēng)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這里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
第6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400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14分鐘,共有265位用戶收藏,22人推薦!
滁州瑯琊山導(dǎo)游詞篇一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沙場。西晉“八王之亂”時,瑯琊王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遁跡,瑯琊山因此而得名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中國四臺甫亭”。是安徽省聞名事業(yè)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奇異,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shù)百年來雖屢屢遭劫,又屢屢復(fù)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當(dāng)局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并多次整修。
宋仁守慶積年間,朝政糜爛,顯貴當(dāng)?shù)?。原在朝遷中做官的歐陽修主張刷新時政,且不避謗,敢于揭破仕宦陰私,因而冒犯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天子眼前誣告他。會守聽信饞言,將歐陽修貶謫滁州。
慶歷一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熟悉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僧人,并很快結(jié)為知音。為了 便于歐陽修嬉戲,智仙特在山麓制作了一座小亭,歐 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著名的《醉翁亭記》。以后, 歐陽修?;锇閭H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于客來飲于 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幫自號曰醉翁也。"醉 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只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 公。有詩贊曰:"為政風(fēng)騷樂歲豐,每將公務(wù)了亭中"。 醉翁亭竣工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其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撫玩之余,創(chuàng)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陽修親為配詞。此刻馮公祠前面的一副春聯(lián)"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瑯琊山",即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shù)年之年,歐陽修和沈遵重逢,"夜闌酒半",沈遵操琴彈《醉翁吟》,"宮聲在迭","有如風(fēng)輕日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琴聲勾起了歐公對昔時在亭是游飲舊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屬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開始昌盛起來。相傳當(dāng) 時衡宇已建到"數(shù)百柱",痛惜其后多次遭到粉碎。清代咸豐年間,不止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 年(公元1881年),全椒調(diào)查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規(guī)復(fù)了原樣。
醉翁亭一帶的構(gòu)筑,機關(guān)緊湊別致,亭臺小巧奇異,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偯娣e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類似的構(gòu)筑、景色。醉翁亭、宋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氣魄威風(fēng)凜凜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旁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亮風(fēng)底。亭中有宋代文學(xué)家、書法家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后最高處有一高臺,曰"玄帝宮",登臺環(huán)顧,但見亭前群山涌翠,橫葉眼底;亭后林濤升沉,飛傳耳際,如同置身畫中。
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有名遐邇,數(shù)百年來固然多次遭動,但終不為人所忘,曾有人撰寫了一副春聯(lián):"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當(dāng)局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并多次整修?,F(xiàn)在,此處千載勝境,越發(fā)壯觀誘人。
滁州市地處長江下流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緣,為“南京都會圈”焦點層都市,“皖江樹模區(qū)”北翼都市,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滁州具有1500多年的汗青,古稱涂中、清流,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吳楚淮揚之韻,匯聚江淮湖之風(fēng),千百年來素為江畔淮左的柔美之州。滁州自隋起轄今瑯琊、南譙、來安、全椒、南京浦口等地。1992年與滁縣地域歸并,形成了此刻的滁州市。滁州是皖東的地區(qū)中心都市,古都南京的江北派別,世界度電及設(shè)備制造業(yè)基地、世界雙擁楷模城、中國十大特色休閑都市、世界科技前進先輩市、安徽省汗青文假名城。
瑯琊山是皖東第一勝景,為國度重點風(fēng)光勝景區(qū)、國度叢林公園、國度aaaa級旅游區(qū)、國度重點文物掩護單元,中國24大文假名山之一,中華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風(fēng)光區(qū)之一。風(fēng)光區(qū)內(nèi)丘壑林泉、寺宇、亭臺、古道、古關(guān)口均以其蔚然深秀,江蘇導(dǎo)游詞,寂靜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nèi)巨細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升沉,溝谷艱深,溪流潺湲,森林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麗可詠的天然景觀,逐漸形成了中外游人憧憬的瑯琊山“八名”(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文化勝境。
瑯琊山景致淡雅俊秀,文化淵源長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yīng)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征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shù)文豪書生,達官權(quán)貴為之開拓山水、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chǎn),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人”六勝景境。個中唐建瑯琊寺為皖東聞名佛寺,也是世界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有名遐邇,被譽為“全國第一亭”?,樼鹕降挠蓙碛羞@樣一個故事。
一個四外云游的僧人到了滁州,見到西山風(fēng)光如畫,就在山上蓋了座叫“西山寺”的寺院。還收容了一個叫超然的小僧人,小僧人長的古靈精怪的,可是卻很不開竅。僧人教超然忘好了幾個月的經(jīng),功效,連“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只記得兩個,并且個中尚有一個字念走音了。念成了“摩陀”。老僧人一氣之下,就一小我私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泰半年后,老僧人傳聞滁州蝗蟲成災(zāi),內(nèi)心犯愁了,擔(dān)憂超然就回到了寺院,功效看到小超然長的高峻了,壯實了!一點也沒有受到蝗災(zāi)的影響!其后才知道原本小超然一向在煮石頭吃,煮出來的石頭黃得象杏子,軟得象芋子,甜得賽桃子。
第二天,老僧人說:“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經(jīng)’,是真經(jīng),你成了佛啦。從今在后,我們都念‘摩陀經(jīng)’,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從從此,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們也就把西山改叫“摩陀山”了。功夫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晉末年。當(dāng)時山東有位瑯琊王,名字叫司馬睿。他被八王奪權(quán)鬧得人命難保。只好摒擋妝扮往南避禍。一起上,白日藏身荒廟,夜晚揀著小道一腳高一腳低地趕路。這一天,來到摩陀山下一個破草棚子里住下。沒想到由于連日的奔忙勞頓,瑯琊王心口疼病三更里犯了,疼得他頭上身上盜汗直冒,表情跟紙一樣黃,在棚子里翻身打滾直到天亮。可巧,摩陀寺一個擔(dān)水僧人望見了,匆忙跑回山上。紛歧會就從山上端來了一碗香茶,讓瑯琊王喝下。
過了一時三刻,瑯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認為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勁了,一點病也沒有了。
瑯琊王對僧人說:“多謝師傅救命之恩。我這心口疼病從小就有,犯起來沒有十天半月不見輕,藥草吃了不知幾多,病卻越來越重。不知師傅用的是什么神藥有這樣的奇效?”
“出家人,積德為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施主不必多禮。剛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頭與百般草藥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怎么,山上的石頭也能治病?”
僧人將寺院祖師摩陀人人煮石果腹的故事從新到尾講了一遍,又說:“現(xiàn)現(xiàn)在石頭雖不能煮熟果腹了,由于昔時摩陀人人把煮石之水潑在這山前山后,這山上就長滿了奇花異草。以是這花花卉草、樹根石頭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貴姓臺甫,聽口音不是當(dāng)?shù)厝?,怎么漂浮在荒郊外?”
瑯琊王哪敢說出真話呢,就胡編了一套說:“我姓劉,叫劉順。家住山東巨野縣。由于要到江南投親探友,半路上短了旅費錢,只好一起忍饑受寒。我想在這里找些活干干,等湊足了錢再去江南。”
僧人對瑯琊王說:“安心,安心。施主只要不吝實力,來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這地方有句話:‘滁州地養(yǎng)貧民,一條扁擔(dān)兩根繩’。你看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藥材,兔子、山雞滿山轉(zhuǎn),是座寶山啊。”
瑯琊王司馬睿往山上一看,公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藥打山棗,從綠樹中傳來一陣陣山歌聲。從從此,瑯琊王就裝成個打柴夫君住在山中,一邊薈萃四方兄弟,一邊在山中集糧屯兵,日夜訓(xùn)練。沒過多久,司馬睿教育人馬浩浩大蕩打過長江,在建業(yè)城成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成了第一個東晉天子。 有一天,東晉天子司馬睿教育文武百官從建業(yè)來到滁州撫玩西山摩陀寺風(fēng)物。司馬睿想起昔時本身在這兒流浪解圍、屯兵聚糧的舊事,便叮嚀傳下詔書:將山上寺院擴建百間,改“摩陀寺”為“瑯琊寺”,改“摩陀山”為“瑯琊山”。他還命御醫(yī)住在瑯琊山匯集山中百草,編成《瑯琊草木篇》,廣傳全國,救四方黎民痛楚。
滁州瑯琊山導(dǎo)游詞篇二
凡讀過宋代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的人,無不為其描畫的美景所傾倒:“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這瑯琊山即是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5公里處,是聞名的風(fēng)光勝景區(qū)?,樼鹕焦欧Q摩陀嶺,后何故名瑯琊,素來說法紛歧。一種說法是:東晉瑯琊司馬睿曾寓居于此而改稱瑯琊。另一種說法是:西晉鎮(zhèn)東上將軍瑯琊王司馬釉率數(shù)路雄師“出涂中”(指滁水流域)滅吳,吳主孫皓“詣釉請降”獻璽即在此,因而山稱瑯琊。而《古今圖書集成?瑯琊山匯考》載又一說:“人以其有似于山東東海之瑯琊山,故亦名為瑯琊。”
瑯琊山險要而奇麗。其山峰“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卉各處。數(shù)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秀,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瑯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布山間,歸云洞、雪鴻洞„„隱秘莫測。九洞十一泉,隨處引人入勝?,樼鹕骄爸录澎o,素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瑯琊山寺院的轉(zhuǎn)彎處,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鉤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當(dāng)局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瑯琊山打點處因時制宜,將這里辟為一新的風(fēng)光區(qū)。因其三面環(huán)山,景致奇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命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瑯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庫,四序潺潺,清亮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yù)制件,具有明明的當(dāng)代構(gòu)筑特色。橋上筑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構(gòu)筑特點,湖面?zhèn)冉ㄓ腥g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游處事場合。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本,湖水意會其下。春夏日候,游人憑水而樂,清風(fēng)涼爽,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瑯琊山風(fēng)光勝景中的最高構(gòu)筑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構(gòu)筑在南天門的明朝構(gòu)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犯中國時銷毀)。新構(gòu)筑的會峰閣依山而建,雅觀大方,氣魄宏偉。從四周寓目,坎坷外形各不溝通。從東面寓目,它有三層,從南面寓目,它有四層:從西面寓目,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回收古典構(gòu)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中用黃色琉璃瓦包圍,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fēng)拂處,金聲四起,好看賞心,聽見如入瑤池。明朗氣候,登上會峰閣,極目眺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氣。這里陽光溫暖,山色渺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蛟S是由于眾山排隊,一收眼底,這里象一座校閱臺,校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郁,以是此閣才定名為會峰閣吧!因為會峰閣立在瑯琊山的最岑嶺,人們都愛來此了望故國的絢麗江山。站在會峰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渺茫,墟落星羅棋布,河塘閃亮如鏡,在明朗無云氣候還可以隱隱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
滁州瑯琊山導(dǎo)游詞篇三
酷愛的旅客伴侶們:各人好,接待你們來到國度重點風(fēng)光區(qū)—瑯琊山。我是這里的地接導(dǎo)游某某,雖然各人也可以叫我。。,起首我代表瑯琊山景區(qū)的全體事戀職員接待你們的到來,接下來我將教育各人瀏覽瑯琊的美、瑯琊的秀 „„ 各人知道瑯琊山因什么而著名嗎?„„嗯,是的,著實瑯琊山由于北宋時期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寫的著作《醉翁亭記》而有名全國的,在《醉翁亭記》中開篇就歌詠瑯琊山“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在2000年瑯琊山被評為國度旅游局核準(zhǔn)為首批4a級旅游景區(qū)其主峰有大豐山、小豐山、花山、鳳凰山等其最岑嶺為花山海拔為331米,其他多為200至300米之間景區(qū)內(nèi)有50多處泉眼,泉水清冽甘甜,尚有瑯琊溪、深秀湖、鳳凰湖等溪流湖泊湖光山色相映生輝此次旅客伴侶們的到來真是一種視覺的享受„„此刻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瑯琊山南大門了,我們就從這里進去吧„„此刻我們便來到了瑯琊山的第一個景點了—瑯琊墨苑,它是種庭園構(gòu)筑,展此刻各人面前的白墻黑瓦、飛檐翹角、亭臺軒廊、小橋假山等交織浮現(xiàn)的是蘇州園林的氣魄威風(fēng)凜凜,自唐宋以來先后有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辛棄疾等浩瀚文人書生都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貴重詩文,為了更好地展示這些瑯琊墨寶,以是景區(qū)的事戀職員網(wǎng)絡(luò)與清算了有關(guān)瑯琊山的試詩、紳士字畫200多篇篆刻于此,以是此地取名為“瑯琊墨苑”各人看這些書法書畫如行云流水氣魄磅礴浮現(xiàn)了作者對瑯琊山的蜜意厚愛„„ 此刻我們各人沿這條山道向前走便來到了瑯琊山最聞名的景點—醉翁亭,著實醉翁亭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在其時它只不外是一個平凡給游人歇腳的小亭子,但因歐陽修在此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以后便名揚全國,此刻的醉翁亭占地約五千平方米,195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各人看這個院門上“醉翁亭”三個字是清朝同治年間全椒人士謄寫的,各人顛末天井向東走便來到亭邊就到了醉翁亭,這是種歇山式構(gòu)筑氣魄威風(fēng)凜凜,飛檐翹角十六根立柱分立四方。
第7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9157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23分鐘,共有123位用戶收藏,29人推薦!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瑯琊山風(fēng)景區(qū)游覽。此刻我們站的地方,就是瑯琊山的大門,這個山門是牌樓式的建筑,雄偉壯觀,門額上有蘇東坡的墨寶“瑯耶山”,三個楷書大字。大家此刻不免感到奇怪,“瑯琊山”為何叫“瑯耶山”?很多人認為有可能是“琊”和“耶”字在古代是通用的,也就是所說的通假字,也有人認為是當(dāng)年蘇東坡寫錯了。在20xx年時,江淮晨報的一位合肥讀者致電江淮晨報熱線反映,他去瑯琊山風(fēng)景區(qū)游玩的時,發(fā)現(xiàn)大門上的牌匾上書寫的是“瑯耶山”詢問這是不是個錯誤,江淮晨報記者對此分別采訪了瑯琊山風(fēng)景區(qū)管委會和安徽大學(xué)中文系古漢語專業(yè)徐在國教授。據(jù)記者稱,瑯琊山風(fēng)景區(qū)管委會有關(guān)同志說“耶”和“琊”可能是通假字,而徐在國教授認為“耶”這個字在古代的的確是“琊”的通假字,而據(jù)相關(guān)史書記載,東漢許填以前首先編纂了中國第一本文學(xué)專著《說文解字》,也是記錄中國罕見期漢字的一部字典。上面無“琊”或“玡”,只有“瑯”和“邪”,漢語大字典中“瑯琊”詞條這樣解釋“瑯琊”也做“瑯邪”,也就是說“瑯琊山”最初的名字應(yīng)當(dāng)叫“瑯邪山”,之后加了“王”字旁,清代樸學(xué)大師段玉裁在《說文注》中作了
注解:“按漢碑瑯邪字加“玉”旁,俗字也!”是說后人在”邪”加了玉(玉與王通假),久而久之,“邪”字寫成了“琊”,同時段玉裁解釋了“瑯邪山”到“瑯耶山”(邪)近人隸書從耳做耶,由“牙”,“耳”相似,“原先也是后人誤寫,漢隸書中,“牙”和“耳”很相近,所以漢唐人誤把“邪”寫成了“耶”,以至后代“邪”和“耶”通假。所以當(dāng)時蘇軾把“瑯邪山”寫成“瑯耶山”在他那個朝代是無可厚非的。
古人稱之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東八名勝境,被譽為蓬萊之后無別山。瑯琊山風(fēng)景區(qū)在1985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1988年被國務(wù)院評為我國第二批國家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4a級旅游風(fēng)景區(qū),全山森林覆蓋率達79.3%,僅喬木樹種就有近300多種,另外,山面還棲息了131種鳥類,其中受中日候保護協(xié)定中,保護的鳥類達54種,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為國內(nèi)珍稀物種,并分布著我國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度帶石灰?guī)r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區(qū)內(nèi)有泉眼50多處,泉水清涼甘美、晶瑩剔透、較著名的有讓泉、紫薇泉、濯纓泉等,統(tǒng)稱9洞11泉?,樼鹕焦欧Q摩駝嶺,1700多年前,西晉末年八五亡亂時,瑯琊王司馬睿避亂來到滁州,這之后他渡長江到了南京,在公元320xx年司馬睿建立東晉,稱元帝,他認為滁州是他的福地,于是將自己當(dāng)年的封地山東瑯琊郡的瑯琊兩字,賜予了這片山嶺,據(jù)史料記載,“瑯琊”兩字是郡名,秦朝所設(shè),舊址在今山東省膠南境內(nèi),二是山名,一座在今山東省膠南境內(nèi),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東游登此,建瑯琊臺和石碑,一就是我們此刻所處的這座山。此刻我們滁州的瑯琊山更加出名,主要是得益于歐陽修,瑯琊王等名人和名文的效應(yīng)。瑯琊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約
115平方公里,主景區(qū)約8平方公里,有瑯琊墨苑(也叫野芳園),醉翁亭,歐陽修紀(jì)念館(視為同樂園),深秀湖,瑯琊寺,南天門這六大景區(qū)。
此刻大家看到的是“野芳園”是進入瑯琊山勝境的第一個風(fēng)景區(qū),此園的建筑風(fēng)格按照蘇州園林的風(fēng)格綜合規(guī)劃,建有賞心齋,擁霞軒,晨曦堂,盆景廊等,飛檐翹角,白璧漏窗,馬頭墻,小青瓦,淡雅和-諧,園的總面積4200平方米,那里也叫“墨苑”,始建于20世紀(jì)80年代初期,原名“盆景園”20世紀(jì)80年代,曾在那里拍攝過電視連續(xù)劇《西廂記》片段,里面收集、鐫刻的名人珍貴詩文和書畫墨寶,共有200多幅。其中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國人大代表會委員長喬石,著名書法家沈鵬,范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作品。大家請看“墨苑”西面有一大-片草坪,每年春暖花開的日子,很多人都過來坐在草坪上休閑娛樂,但是此刻這邊在修路了,以前在這路邊豎一塊大石,形同賣肉的案板,滁州人把它稱為“張飛賣肉處”[歇后語張飛賣肉-——光說不割,張飛以前把豬肉掛在井里面再用石磨蓋上,說:只要有人能夠搬動石墨就能夠盡取其肉,之后石墨被關(guān)羽搬下來了,并把肉分給了圍觀的百姓,張飛明白后心里不爽,過來找關(guān)羽打架,被劉備勸解,之后是三國結(jié)義了]但這塊石頭“文-革“被毀。我們繼續(xù)前進,呈此刻我們眼前的是“醉翁潭”,始建于20世紀(jì)80年代,筑壩將玻璃溪的溪水截住,構(gòu)成山中自然湖泊,水面約一千平方米,水
深約3米,備有游船,游人可泛舟,垂釣于水面,翠巒倒映,如置畫中,在岸邊還有一座小亭,名為“聽泉亭”,就是為了聽到“讓泉”潺潺的流水聲而建的。
《醉翁亭記》中寫到:“山行六七里,見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讓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在這之前,我們先看到的是“薛老橋”,是滁州人民為了紀(jì)念當(dāng)年全椒人薛時雨而命名為“薛老橋”,它是醉翁亭景區(qū)的古老建筑,大約建于元代,拱形結(jié)構(gòu),青磚砌筑,橋面青石鋪就,寬約5米,咱們過薛老橋沿玻璃沼上行,此刻看到的是用青石板砌成的兩個方池,池方約三尺,池深約2尺,那里有2個泉眼,終年交替,只有一個泉眼流水,終年不涸,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長久以來推崇的謙虛禮讓的傳統(tǒng)美德,這就是著名的讓泉,除了剛才的說法以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讓泉讓泉,讓出自己的權(quán)力,大家都明白歐陽修是被貶來滁州的,自己在中央沒有權(quán)力,所以歐陽修也就主動讓出自己的權(quán)力,與世無爭。大家看泉上豎的楷書“讓泉”碑刻,是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滁州知州王賜魁手節(jié)的,大家再往上走,這“千年醉翁亭”五個大字,是在紀(jì)念歐陽修一千年誕辰的時候,滁州政府邀請時任全國人大會委員李瑞環(huán)為歐陽修題字,于是李瑞環(huán)便揮毫寫下了“千年醉翁亭”五個大字。
在它身旁的這條小溪是玻璃沼,又名玻璃泉,源頭始于摩馱嶺東,大豐山上的“雙峰絕頂”,經(jīng)醉翁亭門前,入醉翁潭,最后流出山外鳳凰壩。在北宋時期,滁州知州章衡命名為“玻璃沼”清光緒八年,章家棕寫玻璃沼碑記。薛時雨在重修醉翁亭記碑中稱此水‘旁有石泓,泉流而涌,甘如醍醐,瑩如玻璃’
好了,此刻大家在玻璃沼這邊看到的這幾棵樹就是咱們滁州特有的醉翁榆了,它僅分布于滁州瑯琊山。山生于海拔100m以下的山麓落葉闊葉林中或溪溝旁。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因為生長在醉翁亭身旁,所以把它命名為醉翁榆。它是3、4月份開花,是醫(yī)藥和輕、化工業(yè)的重要原料,一般能夠用作制作農(nóng)具,家具,器具。此刻我們來到的是醉翁亭大門前,也被稱為歐門,中間有醉翁亭三個字,以前在門口還有副楹聯(lián),“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寫這副對聯(lián)的作者是薛時雨,剛剛過“薛老橋”的時候也提到他,薛時雨是滁州全椒人,清代光緒年間醉翁亭的修復(fù)者,薛時雨自幼苦讀,才華出眾,尤為仰慕歐陽修的道德文章。少年時,曾不顧路途遙遠,經(jīng)常從鄉(xiāng)下獨自步行五十多里,來醉翁亭拓印歐文蘇字碑,薛時雨35歲進士中舉,開始在嘉興做知縣,之后又升為杭州知府,他做官時,處處以歐陽修為榜眼,寬簡愛民,剛直敢言,因為經(jīng)常為民請命,違逆上司,官做不下去了,就去教書,大力興辦教育。先后在杭州崇文書院,江寧尊經(jīng)書院,南京惜陰書院任主講,55歲以后還鄉(xiāng),晚年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整理刊印了《儒林外史》,二是募集巨資修復(fù)了已經(jīng)成為一片廢墟的醉翁亭和豐樂亭。所以滁州人對薛時雨十分感激。
此刻我們就往里面走,此刻大家看到的白色粉墻有著徽派風(fēng)格,鏤空的的花墻,又能體現(xiàn)江南園林的特色,“有亭翼然”,大家站在我這個角度能夠看到,我們的亭子那個角度就像鳥兒展翅飛翔一樣,此刻我們繼續(xù)走,此刻我們來到的這座院落,是不是有種坐井觀天的感覺呢,那里叫天井,它在建筑學(xué)里起過渡建筑物的作用。大家看那里有塊碑刻是著名文學(xué)家沈思曉得作品《解酲閣記》,酲字給大家解釋一下,咱們中間的男士想必都有過醉酒的經(jīng)驗,酒意有十分,當(dāng)你喝到七八分時,那種似醉非醉,飄飄欲仙的狀態(tài)就稱之為“酲”解酲也就是接觸這種迷醉的狀態(tài),此刻我們來到的是醉翁亭了,這“醉翁亭”是全國四大名亭之首,天下第一亭,大家都明白其他三座名亭是什么嗎?北京陶然亭,蘇州滄浪亭,長沙愛晚亭。滄浪亭取自北宋著名詩人蘇舜卿取自古詩句“滄浪之水清兮,能夠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能夠
濯我足”中的滄浪二字,亭子建成之后,歐陽修應(yīng)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fēng)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自此,“滄浪亭”名聲大振。而在此刻的滄浪亭有一副對聯(lián):“清風(fēng)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就是源自那里。愛晚亭清代學(xué)者畢沅取名于著名詩人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因而得名。陶然亭取之于白居易的《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中的“更詩菊黃家釀熱,與君一醉一陶然。”四大名亭除了這一種說法以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浙江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代替蘇州的滄浪亭,但無論哪種說法,醉翁亭都是四大名亭之首,有兩個原因,第一,建亭最古老,醉翁亭始建于公園1046年的北宋慶歷六年,滄浪亭基本上于醉翁亭同時建成,只是稍晚一些,而愛晚亭和陶然亭則是清代的建筑,晚了四五百年,另一個原因就是《醉翁亭記》在文學(xué)造詣上比其他幾個亭子更具有價值,這座醉翁亭是歇山頂式建筑,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于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仿佛“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飛檐翹角體現(xiàn)了中國古建筑的特色,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不僅僅在外觀上增
加了立體感,給人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同時又有實用價值,飛挑的屋檐起御力的作用,既能緩解雨水沖刷在屋頂?shù)牧?/p>
度,用能保護地基不受雨水的澆淋。大家能夠看到這座亭子共有16根立柱分立四方,亭兩邊設(shè)有茶幾,這是歐陽修在亭中處理政務(wù),并且與賓客把酒言談,吟詩作賦之用,16立柱的構(gòu)造和亭中所設(shè)的茶幾在其他的亭中是不可多見的,當(dāng)年歐陽修被以宰相呂夷簡為首的保守勢力誣陷,貶謫滁州財、政事之余,常來瑯琊山,與寺僧智仙飲酒暢談,很是投機,智仙為使歐陽修能常來山中飲酒,賞景暢談,故而建了此亭,《醉翁亭記》中也交代了這件事: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刻我們來看下亭中的楹聯(lián),這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修的后人歐陽中石書寫的,大家來讀一下:“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意思是:“酒喝的并不多,怎樣就醉了呢!歐陽修自己也在《醉翁亭記》中說過”飲少輒醉“一般人認為是,歐陽修在政治上受打擊,情緒低落,所以借酒消愁愁更愁,也有一種說法,歐陽修在滁州情緒是很好的,歐陽修在滁州寫詩近百首,其中有關(guān)飲酒,交友的資料可占一大半,所以酒是不可缺少的寄托和媒介。歐陽修出于身體的原因,慣有消渴癥(糖尿病),盡管酒逢知己千杯少
,“頹手其問”,年齡不到老邁的程度,為什么稱自己為老頭呢?歐陽修當(dāng)年只有38歲,正值年富力強的中年時期,他在《贈沈遵》的詩句中就說的很明白,“我年四十猶強力,字號醉翁聊戲客”這邊還有一幅當(dāng)?shù)貢覅遣鯐鴮懷r雨的楹聯(lián)“翁昔醉飲時,想溪山入畫,禽鳥親人,一官遷謫何妨,把酒臨風(fēng),指范希文素心可證;我來憑眺處,悵琴操無聲,梅魂不返,十畝籬萊重辟,捫碑剔蘚,幸蘇子瞻墨跡長存。”歐陽修當(dāng)時在瑯琊山以山為友,比肩范仲淹的為感,表達“歐公”“不以物喜,不以己”的人生境界,我站在那里遠眺,撫琴無聲,梅魂不返,重新修建,幸好當(dāng)年蘇軾寫下來《醉翁亭記》的書法供后人瞻仰。
再往里走,是“二賢堂”,“二賢”是指北宋時都在滁州擔(dān)任過知州的王禹爯和歐陽修,滁州人為祭祀這兩位父母官,而興建五間平瓦房。大家就應(yīng)都明白歐陽修,但是對王禹爯可能不是很熟悉,他是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被貶于黃州,世稱王黃州。王禹偁為官清廉,關(guān)心民間疾苦;秉性剛直,遇事直言敢諫,不畏權(quán)勢,以直躬行道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貶官的打擊(第一次被貶商州,今陜西商州區(qū),第二次被貶滁州,第三次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市黃州區(qū)),乃作《三黜賦》,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吾當(dāng)守正直兮佩仁義,期終身以行之”,表現(xiàn)了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王禹偁在政治上主張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許多推薦,在《端拱箴》、《三諫書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揚州時作的《應(yīng)詔言事疏》等著作中,他提出了重農(nóng)耕、節(jié)財用、任
賢能、抑豪強、謹邊防、減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主張,雖大多數(shù)未被太宗、真宗采納,卻為宋仁宗時范仲淹等人的“慶歷變法”開了先聲。王禹偁在政治上這種進取精神和用心態(tài)度,正是他在文學(xué)上所以能堅持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重要原因。他詩法白居易,之后更有意發(fā)揚了杜甫、白居易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本與樂天為后進,敢期子美是前身”,代表了他對杜、白的尊崇。因此,我們能夠說,他不僅僅是一位卓有實績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前驅(qū)者,而且還是體察民情、關(guān)心人民疾苦,胸懷報國大志的封建文人。宋哲宗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滁州知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后人曾肇,作文祭祀,堂內(nèi)現(xiàn)塑有兩尊二賢塑像,玻璃柜內(nèi)存放著有歐陽修手跡照片和不同版本的歐陽修全集。兩邊山墻懸掛著今人寫的“醉翁亭記”,和“朋黨論”,木質(zhì)條幅,那里也有副楹聯(lián):“謫往黃岡,執(zhí)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手,貶來滁州,辟豐酌酒述文,非獨樂也。”左歐陽修,右王禹爯。
“寶宋齋”位于醉翁亭西側(cè),為一間狹小的平瓦房,是明代天啟二年(公元1620xx年)南太樸寺少卿馮若愚所建,房子建好后,該起個什么名字呢?馮若愚在(寶宋齋記)中說:“宋世所重者,晉字,故蓄字多者,有‘寶宋齋’,至我朝則文與字兼學(xué)宋,于元無起焉。宋碑文字之最者,莫如歐公滁二碑。”安徽無為縣就有“寶晉齋”,為米芾所建。內(nèi)墻壁鑲嵌有兩塊
巨石碑刻,這就是歐陽公文作文,蘇軾所書的《醉翁亭記》,被后人譽為“歐文蘇字碑”,成為宋代珍寶,實為古跡中金石之瑰寶,那里還存有“寶宋齋記”和“魚修醉翁亭記”碑刻,之后滁州人為了紀(jì)念和感謝馮若愚馮元飚父子保護“歐文蘇子”碑有功,于“寶宋齋”西側(cè)建磚木結(jié)構(gòu)瓦屋三間,命名為“馮公祠”,祠堂坐北朝南,南北兩門相通,現(xiàn)辟為“旅游紀(jì)念品展銷部”,游客朋友們,你們能夠進去觀賞,現(xiàn)隨我出南院門,門額有全椒人薛時雨于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九月書題的“晴嵐墨翠”四字,門兩旁還有篆書對聯(lián)一副。大家在跟我來觀賞“菱溪石”,“菱溪石”三字是滁州著名書法家吳伯初書寫的,菱溪石高約1.5米,石上有孔,孔孔相通,這塊石頭是歐陽修視察農(nóng)村時,在滁州東邊菱溪村塘邊發(fā)現(xiàn)的,動用三牛駕車運回州城,先置于“豐樂亭”內(nèi),后人將此石移至那里,供游人觀賞,因在菱溪村發(fā)現(xiàn)的,故取名“菱溪石”,歐陽修還專題撰寫了《菱溪石記》與《菱溪大石》詩文記載,其實這是塊太湖石。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guī)r遭到長時間侵蝕后慢慢構(gòu)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jīng)水波蕩滌,歷久侵蝕而緩慢構(gòu)成的。干石則是地質(zhì)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構(gòu)成。形狀各異,姿
態(tài)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最能體現(xiàn)“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故個性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太湖石”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因盛產(chǎn)出于太湖地區(qū)而古今聞名,是一種玲瓏剔透的觀賞石頭。我們對面的是“意在亭”,原名“皆春亭”,系明代嘉靖四十年,(公元1620xx年)滁州知州盧洪夏重建,建亭時是按晉代書圣王羲之在《蘭亭集序》的描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仿照其中的流觴曲水建造的,鑿石引水,彎曲繞亭,渠寬約一尺,深約八尺。大家都明白古代文人的娛樂活動很少,于是就把就酒杯放在這中間,任酒杯隨著水漂流,文人們就坐在這身旁,酒杯漂到誰面前,誰就得寫詩作賦了,寫不出來就得罰酒了。亭內(nèi)放置有石桌石墩,他們之前經(jīng)常在那里飲酒,體會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雖然沒有蘭亭集序中的環(huán)境,但也是能獲得一番另外的感受的。
在(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其中的“射”“弈”“籌”“喧嘩”,都是酒令的不同形式。弈,就是下棋,歐陽修很喜歡下圍棋,他字號六一居士,其中一個億就是指下棋,輸棋的人是要喝酒的。射有三種解釋。一是射箭,二是射覆,就是猜謎語;三是投壺,就是用一種帶羽毛的箭投到一種陶壺的壺口,射中者為勝。喧嘩,既是大喊大叫的熱鬧場面,也能夠理解成劃拳。出“意在亭”西行十幾步,拾級而上,石砌矮墻院內(nèi),四方池中建有四方亭,亭名曰“影香亭”,有青條石小橋連接,此亭建于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0xx年),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滁州知州王賜魁,依據(jù)坐在此亭中既能望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又有一說,“影香”二字,取意宋代著名隱逸詩人林逋(bu)的《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兩句中的第二字組成,與王賜魁所看所感十分的貼合。林逋是北宋早期詩人,一生避世高蹈,“以梅見妻,以鶴為子。”所以明代人在那里攝取林逋的詠
梅句坐創(chuàng)意見影香亭。影香亭的造型創(chuàng)意全取自“方”意:周圍水池是正方形的,亭基石壁是正方形的,石桌是正方形的,但是在那里石凳卻是圓的,“方正”是儒家追求的人格道德取向,表示剛烈正直。在那里就表示‘做人要正直,做事要靈活‘。諸位請看,亭柱上的楹聯(lián)就是這兩句詩,是安徽宿州蕭縣著名書法家閻梓昭所書。大家跟我進這個圓門,這就暗喻古人“內(nèi)方外圓,方圓互見”理念,哲理深刻,別有意趣。兩側(cè)院墻壁上鐫刻著兩個碑石,大家請看:上首“翠積清香”,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滁州知州王賜魁書立,下首“寒流疏影”,是吳興尹夢壁題,“影香”
二字也嵌在其中,請大家再看:兩側(cè)有三株古龍柏,樹干稍有彎曲,形似青龍,守衛(wèi)著院門。入院內(nèi),我們看到的這株是一棵梅樹,大家看我們前面這個亭子上面3個字,怎樣讀《古梅亭》“梅”是象形字,相傳這課古梅是歐陽修親手栽植的,故有稱為“歐梅”,或稱“壽星梅”,另據(jù)《瑯琊山志》載,“咸豐年間亭院毀為廢墟,此梅系后人補栽,即使是補栽,也已經(jīng)歷幾百年風(fēng)霜雨雪,卻仍挺拔茂盛,年年花開。古梅現(xiàn)高7米多,離地面六七十厘米便分成四枝,每枝干粗70多厘米,這株古梅品種稀有,花期不搶臘梅之先,也不與春梅爭艷,獨伴杏花開放,故名曰“杏梅”。每年二、三月間滿樹銀花,繁花重疊,幽香宜人,映襯在滿山初綠之間,鮮艷無比。在五、六月份的時候還結(jié)青色的果子,酸甜味苦,很多游人都會有幸嘗到,大家在看這邊有“花中巢許”四個大字,是由清順治九年(1620xx年)孟夏,干邱李嵩陽題刻時,那里有一段故事,“巢許”是掐上古隱士巢父和許由。相傳堯在考察繼位人才時,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眾基礎(chǔ),堯聽說陽城(今山西洪同)的巢父和許由是大賢者,便前去拜訪,初見巢父,巢父不受,繼續(xù)訪問許由,許由也不理解禪讓,于是就在洪同的九箕山中過著農(nóng)耕生活,堯執(zhí)意讓位,緊追不舍,再次尋見許由時,懇求再
當(dāng)九州長。許由覺得王位固且不受,豈有再當(dāng)九州長之理,頓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邊,清洗聽臟的耳朵,這時候巢父牽著牛在河邊飲水,就問了緣由,許由自是高潔,然巢文更勝許由一籌,你許由不理解王位,隱匿起來不吭聲則罷了,還大談洗耳的原由,是另一種沽名釣譽,我下游放牛,你上游洗耳,豈不有意臟我??冢S由聽之后感覺十分慚愧,之后他倆就一齊隱居了。這四個字也暗喻了這顆梅樹和歐陽修的品格。
游客朋友們,如果有興趣的話,西北山坡綠林中有重建的“六一亭”,東北山坡處有“玄帝行宮”,可去觀賞一番。所謂“六一”,是歐陽修晚年的尊號,他自稱:藏書一萬卷,金石遺聞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置酒一壺,加上一位老人,“豈不為六一乎”“六一亭”旁山崖刻有陸鶴題來書“六一亭”三字。“玄帝行宮”,每逢春節(jié)前后,祈禱者,焚香參拜,香火旺盛。玄帝是指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奉為“玄武大帝”。明代滁州人,遵照宣武帝曾路經(jīng)此地的傳說,建造了這座玄帝行宮。此刻宮外還有明崇禎三年(1630年)石質(zhì)雕花香爐一尊。
我們再回到醉翁亭院內(nèi),去觀賞“寶宋新齋”,寶宋新齋,是1981年仿古新建筑,藏有重新復(fù)制的古代拓片歐文蘇宇《醉翁亭記》石碑四塊,齋額有原中央滁縣地委書記,后任安徽,全國政協(xié)王郁昭書寫“寶宋新齋”四字,這邊是“醒園”與“解醒閣”解醒閣門前西首山墻上,鑲嵌鐫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國人大會委員長喬石手書行草碑一枚,筆試流暢雄勁。并排有歐文蘇字《豐樂亭記》碑刻四塊,堪稱一寶。
第8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3375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9分鐘,共有119位用戶收藏,19人推薦!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瑯琊山旅游,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戰(zhàn)場。西晉“八王之亂”時,瑯琊王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瑯琊山因此而得名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shù)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fù)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
宋仁守慶歷年間,朝政腐敗,權(quán)貴當(dāng)?shù)馈T诔w中做官的歐陽修主張革新時政,且不避謗,敢于揭露官吏陰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誣告他。會守聽信饞言,將歐陽修貶謫滁州。
慶歷一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結(jié)為知音。為了 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 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 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于客來飲于 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幫自號曰醉翁也。"醉 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 公。有詩贊曰:"為政風(fēng)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當(dāng)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余,創(chuàng)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陽修親為配詞?,F(xiàn)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lián)"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瑯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shù)年之年,歐陽修和沈遵重逢,"夜闌酒半",沈遵操琴彈《醉翁吟》,"宮聲在迭","有如風(fēng)輕日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琴聲勾起了歐公對當(dāng)年在亭是游飲往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屬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dāng) 時房屋已建到"數(shù)百柱",可惜后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咸豐年間,不止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 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fù)了原樣。
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偯娣e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宋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fēng)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旁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風(fēng)底。亭中有宋代文學(xué)家、書法家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后最高處有一高臺,曰"玄帝宮",登臺環(huán)視,但見亭前群山涌翠,橫葉眼底;亭后林濤起伏,飛傳耳際,猶如置身畫中。
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shù)百年來雖然多次遭動,但終不為人所忘,曾有人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處千載勝境,更加壯觀誘人。
滁州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緣,為“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皖江示范區(qū)”北翼城市,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滁州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稱涂中、清流,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吳楚淮揚之韻,匯聚江淮湖之風(fēng),千百年來素為江畔淮左的美好之州。滁州自隋起轄今瑯琊、南譙、來安、全椒、南京浦口等地。1992年與滁縣地區(qū)合并,形成了現(xiàn)在的滁州市。滁州是皖東的區(qū)域中心城市,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全國家電及裝備制造業(yè)基地、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瑯琊山是皖東第一名勝,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華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風(fēng)景區(qū)之一。風(fēng)景區(qū)內(nèi)丘壑林泉、寺宇、亭臺、古道、古關(guān)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nèi)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湲,森林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麗可詠的自然景觀,逐漸形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瑯琊山“八名”(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文化勝境。
瑯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yīng)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征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shù)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fā)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chǎn),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瑯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樼鹕降挠蓙碛羞@樣一個故事。
一個四外云游的和尚到了滁州,見到西山風(fēng)景如畫,就在山上蓋了座叫“西山寺”的寺院。還收留了一個叫超然的小和尚,小和尚長的古靈精怪的,但是卻很不開竅。和尚教超然忘好了幾個月的經(jīng),結(jié)果,連“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只記得兩個,而且其中還有一個字念走音了。念成了“摩陀”。老和尚一氣之下,就一個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大半年后,老和尚聽說滁州蝗蟲成災(zāi),心里犯愁了,擔(dān)心超然就回到了寺院,結(jié)果看到小超然長的高大了,壯實了!一點也沒有受到蝗災(zāi)的影響!后來才知道原來小超然一直在煮石頭吃,煮出來的石頭黃得象杏子,軟得象芋子,甜得賽桃子。
第二天,老和尚說:“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經(jīng)’,是真經(jīng),你成了佛啦。從今在后,我們都念‘摩陀經(jīng)’,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從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們也就把西山改叫“摩陀山”了。光陰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晉末年。那時山東有位瑯琊王,名字叫司馬睿。他被八王奪權(quán)鬧得性命難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難。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廟,夜晚揀著小道一腳高一腳低地趕路。這一天,來到摩陀山下一個破草棚子里住下。沒想到因為連日的奔波勞累,瑯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頭上身上冷汗直冒,臉色跟紙一樣黃,在棚子里翻身打滾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個挑水和尚看見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會就從山上端來了一碗香茶,讓瑯琊王喝下。
過了一時三刻,瑯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覺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勁了,一點病也沒有了。
瑯琊王對和尚說:“多謝師傅救命之恩。我這心口疼病從小就有,犯起來沒有十天半月不見輕,藥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卻越來越重。不知師傅用的是什么神藥有這樣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為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施主不必多禮。適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頭與各樣草藥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怎么,山上的石頭也能治病?”
和尚將寺院祖師摩陀大師煮石充饑的故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又說:“現(xiàn)如今石頭雖不能煮熟充饑了,因為當(dāng)年摩陀大師把煮石之水潑在這山前山后,這山上就長滿了奇花異草。所以這花花草草、樹根石頭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聽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瑯琊王哪敢說出實話呢,就胡編了一套說:“我姓劉,叫劉順。家住山東巨野縣。因為要到江南投親訪友,半路上短了盤纏錢,只好一路忍饑受寒。我想在這里找些活干干,等湊足了錢再去江南。”
和尚對瑯琊王說:“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氣,來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這地方有句話:‘滁州地養(yǎng)窮人,一條扁擔(dān)兩根繩’。你看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藥材,兔子、山雞滿山轉(zhuǎn),是座寶山啊。”
瑯琊王司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藥打山棗,從綠樹中傳來一陣陣山歌聲。從此后,瑯琊王就裝成個打柴漢子住在山中,一邊集合四方兄弟,一邊在山中集糧屯兵,日夜操練。沒過多久,司馬睿帶領(lǐng)人馬浩浩蕩蕩打過長江,在建業(yè)城建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成了第一個東晉皇帝。 有一天,東晉皇帝司馬睿帶領(lǐng)文武百官從建業(yè)來到滁州觀賞西山摩陀寺風(fēng)光。司馬睿想起當(dāng)年自己在這兒落難得救、屯兵聚糧的往事,便吩咐傳下圣旨:將山上寺院擴建百間,改“摩陀寺”為“瑯琊寺”,改“摩陀山”為“瑯琊山”。他還命御醫(yī)住在瑯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編成《瑯琊草木篇》,廣傳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第9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3375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9分鐘,共有189位用戶收藏,18人推薦!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瑯琊山旅游,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戰(zhàn)場。西晉“八王之亂”時,瑯琊王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瑯琊山因此而得名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shù)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fù)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
宋仁守慶歷年間,朝政腐敗,權(quán)貴當(dāng)?shù)馈T诔w中做官的歐陽修主張革新時政,且不避謗,敢于揭露官吏陰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誣告他。會守聽信饞言,將歐陽修貶謫滁州。
慶歷一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結(jié)為知音。為了 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 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 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于客來飲于 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幫自號曰醉翁也。"醉 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 公。有詩贊曰:"為政風(fēng)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當(dāng)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余,創(chuàng)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陽修親為配詞?,F(xiàn)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lián)"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瑯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shù)年之年,歐陽修和沈遵重逢,"夜闌酒半",沈遵操琴彈《醉翁吟》,"宮聲在迭","有如風(fēng)輕日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琴聲勾起了歐公對當(dāng)年在亭是游飲往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屬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dāng) 時房屋已建到"數(shù)百柱",可惜后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咸豐年間,不止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 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fù)了原樣。
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宋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fēng)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旁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風(fēng)底。亭中有宋代文學(xué)家、書法家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后最高處有一高臺,曰"玄帝宮",登臺環(huán)視,但見亭前群山涌翠,橫葉眼底;亭后林濤起伏,飛傳耳際,猶如置身畫中。
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shù)百年來雖然多次遭動,但終不為人所忘,曾有人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處千載勝境,更加壯觀誘人。
滁州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緣,為“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皖江示范區(qū)”北翼城市,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滁州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稱涂中、清流,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吳楚淮揚之韻,匯聚江淮湖之風(fēng),千百年來素為江畔淮左的美好之州。滁州自隋起轄今瑯琊、南譙、來安、全椒、南京浦口等地。1992年與滁縣地區(qū)合并,形成了現(xiàn)在的滁州市。滁州是皖東的區(qū)域中心城市,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全國家電及裝備制造業(yè)基地、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瑯琊山是皖東第一名勝,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華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風(fēng)景區(qū)之一。風(fēng)景區(qū)內(nèi)丘壑林泉、寺宇、亭臺、古道、古關(guān)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nèi)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湲,森林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麗可詠的自然景觀,逐漸形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瑯琊山“八名”(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文化勝境。
瑯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yīng)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征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shù)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fā)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chǎn),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瑯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樼鹕降挠蓙碛羞@樣一個故事。
一個四外云游的和尚到了滁州,見到西山風(fēng)景如畫,就在山上蓋了座叫“西山寺”的寺院。還收留了一個叫超然的小和尚,小和尚長的古靈精怪的,但是卻很不開竅。和尚教超然忘好了幾個月的經(jīng),結(jié)果,連“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只記得兩個,而且其中還有一個字念走音了。念成了“摩陀”。老和尚一氣之下,就一個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大半年后,老和尚聽說滁州蝗蟲成災(zāi),心里犯愁了,擔(dān)心超然就回到了寺院,結(jié)果看到小超然長的高大了,壯實了!一點也沒有受到蝗災(zāi)的影響!后來才知道原來小超然一直在煮石頭吃,煮出來的石頭黃得象杏子,軟得象芋子,甜得賽桃子。
第二天,老和尚說:“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經(jīng)’,是真經(jīng),你成了佛啦。從今在后,我們都念‘摩陀經(jīng)’,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從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們也就把西山改叫“摩陀山”了。光陰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晉末年。那時山東有位瑯琊王,名字叫司馬睿。他被八王奪權(quán)鬧得性命難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難。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廟,夜晚揀著小道一腳高一腳低地趕路。這一天,來到摩陀山下一個破草棚子里住下。沒想到因為連日的奔波勞累,瑯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頭上身上冷汗直冒,臉色跟紙一樣黃,在棚子里翻身打滾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個挑水和尚看見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會就從山上端來了一碗香茶,讓瑯琊王喝下。
過了一時三刻,瑯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覺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勁了,一點病也沒有了。
瑯琊王對和尚說:“多謝師傅救命之恩。我這心口疼病從小就有,犯起來沒有十天半月不見輕,藥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卻越來越重。不知師傅用的是什么神藥有這樣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為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施主不必多禮。適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頭與各樣草藥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怎么,山上的石頭也能治病?”
和尚將寺院祖師摩陀大師煮石充饑的故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又說:“現(xiàn)如今石頭雖不能煮熟充饑了,因為當(dāng)年摩陀大師把煮石之水潑在這山前山后,這山上就長滿了奇花異草。所以這花花草草、樹根石頭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聽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瑯琊王哪敢說出實話呢,就胡編了一套說:“我姓劉,叫劉順。家住山東巨野縣。因為要到江南投親訪友,半路上短了盤纏錢,只好一路忍饑受寒。我想在這里找些活干干,等湊足了錢再去江南。”
和尚對瑯琊王說:“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氣,來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這地方有句話:‘滁州地養(yǎng)窮人,一條扁擔(dān)兩根繩’。你看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藥材,兔子、山雞滿山轉(zhuǎn),是座寶山啊。”
瑯琊王司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藥打山棗,從綠樹中傳來一陣陣山歌聲。從此后,瑯琊王就裝成個打柴漢子住在山中,一邊集合四方兄弟,一邊在山中集糧屯兵,日夜操練。沒過多久,司馬睿帶領(lǐng)人馬浩浩蕩蕩打過長江,在建業(yè)城建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成了第一個東晉皇帝。 有一天,東晉皇帝司馬睿帶領(lǐng)文武百官從建業(yè)來到滁州觀賞西山摩陀寺風(fēng)光。司馬睿想起當(dāng)年自己在這兒落難得救、屯兵聚糧的往事,便吩咐傳下圣旨:將山上寺院擴建百間,改“摩陀寺”為“瑯琊寺”,改“摩陀山”為“瑯琊山”。他還命御醫(yī)住在瑯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編成《瑯琊草木篇》,廣傳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第10篇 瑯琊山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763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59位用戶收藏,24人推薦!
瑯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峰“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shù)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瑯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布山間,歸云洞、雪鴻洞……神秘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瑯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瑯琊山寺院的轉(zhuǎn)彎處,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鉤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瑯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這里辟為一新的風(fēng)景區(qū)。因其三面環(huán)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瑯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yù)制件,具有明顯的現(xiàn)代建筑特色。橋上筑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筑特點,湖面?zhèn)冉ㄓ腥g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游服務(wù)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chǔ),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jié),游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瑯琊山風(fēng)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筑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毀)。新建筑的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fēng)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這里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